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网赌代码破解程序员 > 新闻动态 > 名家新春荐读 | 陈 恒: 更大的谦卑可以突破愚蠢的智识一贯性

名家新春荐读 | 陈 恒: 更大的谦卑可以突破愚蠢的智识一贯性

2025-02-02 19:30    点击次数:99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研究范围非常狭窄、非常有限,很少关注地球45亿年的广袤历史,亦很少关注人类20万年的生存史。相反,专业历史学家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文字出现以后的“文明时代”,尤其对近代500年的人类史非常感兴趣,有人认为,多达50%或更多的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集中在离我们最近的这500年。窄化的一个原因是“缘于一种物种主义的倾向,它认为仅有人类值得关注,因为他们彻底不同于其他物种”;另一个原因是“在于对一个如此宏大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所具的难度”,气象数据、水文数据、考古证据、生物标记等虽然可以丰富历史叙事,但这需要学者综合大量信息,从而令人生畏。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专业化训练,可能导致“信息孤岛效应”,即历史的不同方面相互脱节,难以呈现客观的描述。

这种狭隘的视野不仅是对地球史的不公,也错失了深刻理解人类与地球之间相互依存的机会。通过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将这些深度时间纳入视野,我们可以更丰富、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作为地球产物的人类。沃斯特教授的《欲望行星》大胆摒弃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主要目的是将人类历史的全景置于一个更加行星性的、物质性的、自然性的框架之内,提供了一部不同于传统历史学,亦不同于地球科学家或地质学家的个性化学术著作。该书以食色等欲望为核心,将这些原始力量视为“将我们所有人结合为一个物种的链接,也是结合‘历史’与‘演化’的链接”。通过重新认识这种经常被忽视的链接,他邀请读者展望一种变革性的人类环境史:“一部行星史,而且我们可以在不彻底摧毁历史学传统的状态下进行行星史的撰述。”可以说,这本著作既是一部行星史,也是一部人类生存思想史,亦是一部匠心独运的史学方法论。

作者立足于各门学科,着眼于人类的内在欲望与驱动,描述了人类与地球之间错综复杂且往往充满矛盾的关系。它将人类的故事置于地球的大背景下,通过环境、进化、移民、农业、第二世界、权力、资本主义、粪土以及沃斯特所认为的“第三种文明”等相互关联的视角来审视地球母亲和欲望人类,展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所有这些相结合,构成了我所称的行星史。如果我们真的希望理解历史,或者哪怕仅仅试图理解我们自身的历史,我们需要从那些在我们脚下、我们头顶、我们体内发生的变化开始。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在演化,在最广阔的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正是这样的演化。”

《欲望行星》是一部雄心勃勃、发人深省的作品,它敢于从经验和宏大、个人和普遍的角度重新思考历史,重新想象历史,重新书写历史。它迫使读者去思考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地球上,人类意味着什么?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美]唐纳德·沃斯特 著 ,侯深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出版

当今地球上生存的物种有1000多万种,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所有物种都在分享这个世界,人类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人。在地球上生活意味着不断地欲求,地球正是欲望的家园行星。人类活动已成为最伟大的自然力量,正在重塑地球形态与环境,“人类世”带来了深远挑战。这种特性强调了对全球合作、科学创新和道德领导力的迫切需求,以减轻伤害并培养地球系统的复原力。这就更加需要科学的学术反思。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物质都有“欲望”,无论生物抑或非生物,也就是说,物质需要能量来复制自身,需要积水成河或者冻水成冰,需要从一个地方转往另一个地方。人类文化是欲望的产物,人类也因此是一种依赖复杂文化的动物。从长远来看,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综合改造社会,但欲望似乎是一种原动力,就像一幅色彩斑斓、错综复杂的拼图,欲望无处不在,它在不经意间毫无征兆地发生,人类会像木偶一样手舞足蹈,被某种神秘莫测的东西牵着鼻子走……虽然人类确实有能力控制某种欲望,但这种自控力很微弱,而且总是被更强烈的欲望——饥饿、痛苦、恐惧、感官快感、被爱的需要、寻求社会认可的需要——所裹挟。没有欲望,宇宙将始终停滞——这是作者的一个根本观点,虽可商榷,但确有新意。

作者的第二个目的则是询问在如此一个被拓宽的视野之中,人类是否存在着希望的基础。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已发生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采集到农业,第二次是从农业到工业资本主义。第一次转型带来了如国家、官僚系统、帝国、军队、等级体系、奴隶制、土地退化等变体,同时也带来了社群主义精神。第二次转型带来了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全球市场和贸易、财富创造与不平等、民族国家和帝国主义,同时也带来了科学理性主义、民主与权利运动。作者预感到可能到来的第三次转型,但无法预测如何发生,也许是“生态文明”,一种绿色乌托邦。生态文明呼吁人类福祉与地球福祉相一致,以及对后者的依赖。不过,在人工智能时代,AI还会留给人类这次转型的机会吗?因此,倡导全球伦理道德就迫在眉睫了。道德同样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自我们的物质性身体中出现,当欲望变得具有毁灭性时,道德将制约之。

作者通过超越主导历史学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叙事,试图将人类的故事编织进地球深厚的历史和相互关联的系统这一更广泛的织锦中。它强调人类与地质、生态和宇宙进程的内在联系,这些进程塑造了我们的存在,并将继续塑造我们的存在或不存在。

不计导论与尾声,全书十章,每章开篇都有引人入胜的叙事,都有一个主题,属于那种一旦打开就很难放下的书籍。既有学术史的回顾,堪称环境史学术百科全书;又有未来的展望,呼吁生态文明。它对文献采取了一丝不苟的态度,并以独特的结构、观念来呈现文献。此外,该书的风格既生动活泼,又不乏严谨的学术性,在尊重传统与拥抱前沿创新之间取得了优雅的平衡。作者的雄心、批判性思维和思想胆识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以赛亚·伯林借用古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Archilochus)的诗歌“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把思想家分为两个群体。一边是向心的刺猬:“把一切都与一个中心观点、一个系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只有根据这个原则,他们的一切存在和言论才具有意义”;另一边是离心的狐狸:“追求许多目的的人,这些目的往往互不相关,甚至相互矛盾,即使有联系,也只是以某种事实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沃斯特先生不正是历史研究中的刺猬吗?他的作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专注于一个单一的总体原则:欲望是人类进化、迁徙和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念将他对历史、物种和人类状况的探索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既深刻又统一的视角,去洞察影响人类发展的持久力量。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我们热切期待出现更多的史学刺猬去挑战碎片化,为人类故事提供一个整体视角,让他们独特的视角照亮我们共同的过去,并为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行星中的位置开辟道路。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专业方向为西方史学史与城市史。



Powered by 网赌代码破解程序员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